English

网络文学“两棵树”

2000-05-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于静 我有话说

时下的网络文学,就犹如正热火朝天开发中的西部,充满了富饶、广阔的空间,只是缺乏耕耘,在等待努力和时间来催化成熟。不过,在这片满含期待的土地上,已经有两棵“树”在茁壮成长。作为最初的网络“植物”,“橄榄树”和“榕树”在各自的季节里苍翠欲滴,摇曳成一片旷野上的风景。

注册于美国的“橄榄树”(www.wenxue.com),是网络文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在它创办之时,网络上还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期刊。如今,它已经五岁了。“橄榄树”遍布在全球华人中的义务编辑和作者,使它在同类网站中最少受到地域限制,在中国内地、台湾和海外都拥有较大的读者群。拥有小说、诗歌、散文、批评、翻译、社会评论和文学阅读等栏目的“橄榄树”,搜集“反映个人经历、独立思维的作品———自由纯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在他们每月一期的更动里,“向主流文化消费渠道倾注非批量生产的、个人的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致力于“为独立的作者提供一个较少政治经济限制的、多元、宽容的大众传播媒体”。编辑祥子认为:“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作者版权的保护。没有健全的版权保护,网站为作者争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就受限制。”

而由个人主页发展来的“榕树”(www.rongshu.com),则是正式成立于1999年的后辈。创办人朱威廉把它定位为一个“始于平凡生活,源自真实感受,挥洒浪漫随想”的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而他们的理想则是成为“中国的时代华纳”。新近改版的“榕树”增加了很多的艺术内容,比如摄影、绘画等。这样的定位使得几乎所有的文字作品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园地中发表。鲜明的大众文学风格使“榕树”的文学部分也和“橄榄树”大异其趣,当今国内正走红的网络写手们纷纷在此一试身手。

相比于“橄榄树”的稳重和低调,“榕树”则是热烈而活泼的。它不仅举办声势浩大的笔友会,还资助一些公益文化活动,更曾经获得网站评选中的国家级奖项。它的日平均访问量达到2万左右,累积访问人次300万,有合作的电台节目传播网络文学。新开设的“安妮宝贝工作室”和“冥界”两个栏目两周内已有2万和1.6万的访问量,其在广大网民心目中的影响不言而喻。“榕树”的运营总监陈逸峰这样谈论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创造一项文化事业,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而最能得到全球中文纯文学爱好者认同的,则非“橄榄树”莫属。迟宇宙关于“第三帝国”的论文,北岛现在的诗歌,韩星孩“死亡”主题的小说,甚至还有北京女孩不断写来的城市迷情歌曲。用“橄榄树”自己的话来说,这里充满着“直接的、本质的、必要的奢侈”。甚至在对70年代作家的批评里,“榕树”多的是网友们的个人感触,而“橄榄树”则是一篇王晓渔的《文化麦当劳里的匿名写作者》———极富学理色彩的严肃评论文章。这极为符合他们对自己和发表者的要求———“用心”。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富强认为:“如果一定要作一个比较的话,榕树下更像一张网上报纸,而橄榄树则是一份网络纯文学杂志。无论怎样,榕树下与橄榄树都是我每天必访的网站,而且我一直对两家网站为网上中文写作所做的开拓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名研究生则这样看待这两棵树:“‘榕树’像是我们所有热爱文学和艺术的人的朋友,和我们同步成长。虽然它有一些杂乱,因为它甚至有类似聊天室的地方。而‘橄榄树’则像一位师长,慈祥、宽厚,高屋建瓴,代表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专业水平。”

各自不同的风格也使他们的网民群体有一个大致的区分。“榕树”的访问者大多在中国内地,而且年龄趋向于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而“橄榄树”则更加集中地在文学工作者之中享有盛名,作者和阅读者都比较稳定,大多是一些以文学为事业甚至作为生存方式的人,地域则广泛得多。不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即使是专业人士,这两个文学网站的知名度也不高。看来,网络文学和文学网站必须等待和年轻的一代一起,成为主流文化的代言人。

严格地说,“橄榄树”从作者到编辑都更加具有全球色彩,而“榕树”则比较中国本土化———他们甚至还兼顾培养中国自己的网络作者。但是,两棵树都各自出版了自己的精选集,犹如各自结出的果实,也自然有各自喜爱的人来品尝。让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喜悦的是,不论是“橄榄树”还是“榕树”,都是生命力顽强的树种,在同一个天空下,迎着网络的晨光,伸展着各自的枝枝叶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